在永乐二十一年(1423年),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伐后返回北京时,在宣府暂时停留歇息。一天夜晚,时已深沉,朱棣已进入梦乡。突然,有人急忙禀报称胡濙回来了,并且要求立刻见他。通常,朱棣在睡觉时,除非发生天大的变故,否则他是不会接见任何人的。然而,听说是胡濙回来,朱棣立刻起床,召见了胡濙。
事实上,胡濙一直被委托去调查建文帝的下落,这是朱棣近二十年来最为关心的事之一,因此,尽管已是深夜,朱棣依然立刻接见了他。这一晚,朱棣和胡濙长谈了四个多小时,直到凌晨三点钟,胡濙才从朱棣的寝宫出来。史书没有详细记载胡濙和朱棣谈了什么,但可以推测,胡濙的消息解开了朱棣心中的疑虑,使得朱棣从此不再关注建文帝的下落,心中的重负得以解脱。
展开剩余82%那晚的谈话,对于朱棣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解答,而对于胡濙来说,也标志着他完成了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——找到建文帝的下落。半年之后,朱棣因病去世,这个事情也表明,他在临终前并未再对建文帝有任何追求,这或许间接证明,建文帝的命运终于被揭晓。
那么,胡濙到底是个怎样的人,才能让朱棣如此放心呢?从历史上来看,胡濙无疑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。作为明朝的重量级官员,他辅佐了六位皇帝,享年89岁。在礼部尚书一职上,他连续干了32年,创下了明朝的一个奇迹。
胡濙,字应英,出生于洪武八年(1375年),江苏武进人。胡濙的出生可谓异乎寻常——他刚出生时竟然满头白发,直到满月之后才变回黑发,这样的事迹在二十四史中只有他一人。这一奇特的出生预示着胡濙将与众不同。
胡濙年轻时勤奋好学,20岁时便参加科举,最终于建文二年(1400年)考中进士,后被任命为兵部给事中。和他同年考中的还有后来成为内阁首辅的杨溥,以及杨荣、胡广等人。胡濙在靖难之役中曾为建文帝提供过谋策,但奇怪的是,朱棣登基后,其他许多建文旧臣遭到清洗,胡濙却依然安然无恙,并被任命为户部给事中。
朱棣选择留下胡濙,或许与他的个性有关系。胡濙为人稳重,做事踏实,而且能在关键时刻完成艰难的任务。朱棣非常看重这些品质,于是便派胡濙去执行寻找建文帝的任务。
朱棣在登上皇位后,便开始怀疑建文帝是否已经逃脱,尤其是在北京皇宫中发现几具烧焦的尸体后,朱棣产生了怀疑。很快,关于建文帝可能逃亡的传言开始蔓延,这让朱棣深感不安。因此,朱棣在永乐六年指派胡濙秘密寻找建文帝。
胡濙的任务艰巨,寻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,因为建文帝身处何方,完全没有线索。胡濙走遍了中国大部分地区,主要集中在南方各省,但一直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建文帝的确凿消息。期间,胡濙还经历了母亲去世的打击,他上书请求回家守孝,但朱棣没有同意,反而为了激励他,提升了他的职位。
直到永乐十七年(1419年),胡濙才第一次带着关于建文帝的线索回到京城,但经过确认后,这些消息都被证明是假的。于是,胡濙再次离京,继续寻找。在接下来的四年里,他终于得到了一个明确的消息,并在永乐二十一年深夜向朱棣汇报了这一消息。
虽然史书没有详细记载胡濙所说的内容,但根据后来的研究,可以推测,胡濙告诉朱棣的可能是建文帝已经死于江苏吴县,而这个消息也让朱棣彻底放下了心中的疑虑,再也不再追问建文帝的事情。
对于朱棣来说,确认建文帝的死讯意味着他再也不需要担心建文帝复位的威胁,而胡濙也因此立下了大功。但胡濙深知,这个任务的完成,意味着他可以为自己和朱棣的后代创造一片安宁的局面。从那时起,他便对建文帝的事情闭口不谈,保护了自己的安全。
朱棣临终时,派遣太子朱高炽监国,然而,汉王朱高燧却因争夺太子之位而制造谣言,指控朱高炽不当。为了澄清事实,朱棣将胡濙调至南京进行秘密调查。胡濙经过调查后,确认了谣言不实,这使得朱高炽心生感激。
然而,朱高炽即位后,便开始清洗永乐时期的旧臣,其中也包括胡濙。认为胡濙与他不合的朱高炽将他贬为太子宾客。尽管如此,胡濙依然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深厚的政治智慧,活跃在政治舞台上,最终被朱瞻基重用。
在宣宗朱瞻基的统治下,胡濙不仅成功平定了汉王叛乱,还在财政和治理上做出了巨大贡献。正是在他主管礼部和户部的这些年里,明朝的财政状况得到了稳定和改善。
胡濙不仅有卓越的政治能力,也以人际关系处理得当而著称。他待人宽厚,情商极高,能在不同的皇帝面前都保持良好的关系。他一生在明朝政坛稳步上升,直至成为“宣宗托孤五大臣”之一。
然而,胡濙的生存之道并非没有瑕疵。对于权力的获取和保持,他往往采取灵活的策略,善于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走。在明英宗即位后,胡濙虽表面上安抚了各方势力,实则巧妙地维持了自己的地位与影响力。
他最终去世时,享年89岁。他的遗产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成就,还有他对家族的深远影响,他最后叮嘱子孙,要忠诚于国家,守护家族荣誉。
至今,胡濙的生死和建文帝的下落依旧成谜。无论他如何做到在各个朝代中都能屹立不倒,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:他是明朝历史中最为独特、最为耐人寻味的人物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络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